2011年11月11日 星期五

法式喜好

小時候找個喜歡的女演員,挑了法國美女Sophie Marceau,喜歡到現在。

第一套看的是FANFAN,在明珠台看的, 被活潑佻皮的蘇菲吸引。電影裡的一切對那時的我來說多麼新鮮。蘇菲飾演香水學系學生FanFan,愛上已訂婚的Alexandre,Alex為她解除婚約,但又怕愛情來得快去得快,決定暗中幫她租到心愛的公寓,自己在隔壁房間裝上單向玻璃,天天觀察她的一舉一動。那邊廂FanFan正為他不接近而納悶,後來終於知道他就在隔壁,以假裝自殺來迫他現身,最後單向玻璃打破,二人終於在一起。

她那種是五官精緻的美,角色中的調皮也非常討喜。最喜愛劇中Alex為與她約會費盡心思,偷偷闖入別人家豪宅,說是自己的家,卻用乾糧和汽水當晚餐,還有就是二人穿上戲服,在攝影棚翩翩起舞的畫面,是浪漫又惹笑的。

自此起法式浪漫就令我神往了 : 原來在法國,調配香水是一門大學學科,而考試是要即場調配香水及回答香水的成份,就像看MASTER CHEF一樣,法國人對香水的熱愛是顯而易見的。還有法國人的悠閒生活方式,周末坐船到小島渡假,黃昏夕陽沙灘旁的豐富early dinner,有限的工時,無盡追求快樂的方法,且不要理會GDP,讓我們先喝杯香檳,來點三文魚、魚子醬與鵝肝吧。


 我看電影的壞習慣是「對人不對事」,因著喜愛她才會找她的戲來看。之後就是Firelight,家庭教師借肚生子以還債,卻又兜兜轉轉當自己女兒的家庭教師,並愛上她的父親。這類的戲我真看過不少,JANE AUSTEN或CHARLOTTE BRONTE的小說總有類似背景,窮等人家的女兒總是當家教,又被人看不起,最後如何得到青睞,或以一些手段嫁給年薪不低的男人,JANE EYRE啦,MANSFIELD PARK啦......我以為蘇菲最後還是痛苦收場,誰知竟能與那男人結為一對,且與女兒相認,實在始料未及。

La fidélité我看得很辛苦,因為蘇菲的角色也是辛苦。複雜的感情關係,人性的醜惡,還牽涉法國TABLOID背後一些不太好的經營手法。法國人對愛情的隨性,「忠貞」像從沒在法文字典中出現似的,而這戲用近乎黑色手法濃縮並定義「背叛」。

早前看了LOL Laugh out loud,她都演媽媽了,彷彿同時在看La Boum中情竇初開的她,演女兒的演員不及當年的她十分一。她演的法國媽媽新潮而性感,年紀不小的她仍然是美艷不可方物。

喜歡她當然也與自己對法國的鍾愛有關。最近重看《愛在巴黎午餐時》,講一個美國女人嫁到法國的故事,美法的文化差異很有趣,美國的實用、快速與法國的散漫、悠閒對比強烈,香港人的生活方式近似美國,急功近利,聲大夾惡,令我更想學習法式的從容、內歛、對生活細節的注重。




不得不提,還有Julie & Julia。okay,又是Amy Adams喇!她飾演的Julie Powell以嘗試弄出Julia Child cookbook裡所有的食物為整年的目標,每道菜寫一篇blog,Julia Child是早年移居法國的美國人(與《愛在巴黎午餐時》一樣),進了男尊女卑的廚藝學校,與法國男人一較高下。故事穿插了幹著平凡工作的Julie,努力實現自己這個試驗計劃的點滴。
法式文化不等於agnes b或焗田螺般簡單,人們都將巴黎與浪漫畫上等號,又有人說其實法國是怎樣爛與髒等等。我buy的只是這個民族的style,當然亦有生活細節上的修為,誠然每個城市,特別是大城市,好處與壞處可以很極端,只是擷取好的部份來享受也很不錯。

p.s.這幾天下雨,一個下午在cafe握著熱咖啡,想起一個加州的下雨冬日,在Peet's Coffee買了杯soy latte的情景,頓時覺得很懷念呢。香港就是缺少一份閒情逸致啊。